第一千零零章 西北捷报 (第1/2页)
一个国家会不会做蠢事,做出错误的战略与判断?
  
  历史证明,国家做的蠢事很多,可以说是不计其数,中原王朝有过,蛮夷游牧也有过。
  
  只不过史书比较委婉,把这些蠢事归咎于“昏庸”,意思就是说,他们可以不做蠢事的,只是脑阔昏了,做出了错误的决定。
  
  如今的辽国也是如此。
  
  这几年里,宋军多次大败辽军,赵孝骞亲自率军,歼灭的辽军高达十六万之众,对辽国来说,这个数字足以伤筋动骨了。
  
  按理说辽国应该吸取教训,纵有不服之心,如今也该韬光养晦,隐忍潜心,暗自奋发强大自己之余,等待反败为胜的时机。
  
  可惜,正确的道路向来是曲折坎坷的,对辽国江河日下的现状,以及复杂的君臣心思来说,这条正确的道路很难走通。
  
  而辽国的西北诏讨司兵马,更是对宋军不服气,反正宋军多厉害,他们没有亲眼见过,只会认为是以讹传讹。
  
  幸好种建中治好了他们的不服,如果这三千辽军有人活下来的话,他们的眼神一定变得非常干净且清澈,天真得像个无邪的孩子。
  
  此时福宁殿内的赵孝骞,却仍然觉得不解气。
  
  按说郭成全歼了三千辽军,大宋边民的大仇已报,但赵孝骞还是觉得不够。
  
  凭啥你们越境杀人抢掠,只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够了?
  
  是你们主动挑衅的啊,是你们挑起的事端啊,难道不应该多付出一点什么吗?
  
  若是不能给辽国一个深刻的教训,将来辽军仍然可以随便越境屠戮抢掠,他们心里只要有一个念头,大不了一命抵一命,说不定抢掠之后能逃回去,不就发财了吗?
  
  赵孝骞不能滋长辽人的这种想法,要不得,很危险。
  
  他要让辽人知道,这事儿不是“一命抵一命”那么简单,一旦胆敢越境,他们要付出更惨痛的代价。
  
  这种代价哪怕是辽国君臣都无法承受,君臣才会严厉约束部将,从此对大宋边境产生敬畏甚至是恐惧的心理,大宋的边境才会安宁。
  
  许将看出赵孝骞烦躁的情绪,有一种不知如何活剐了敌人才解恨的为难。
  
  于是许将试探着道:“官家觉得种帅全歼那三千辽军还不够?”
  
  赵孝骞点头:“不够,太不够了,朕想要辽人知道,谁主动挑衅,就必须付出更惨痛的代价,区区全歼三千兵马,不足以让他们受到教训,冲元先生有更解气的法子吗?”
  
  福宁殿内,在座众臣面面相觑,苦笑不已。
  
  这位官家,是真吃不了一点亏,受不了一点委屈啊,属于睚眦必报的那一类人,一旦惹到了他,代价绝对是对方承担不起的。
  
  章惇犹豫了一下,道:“官家,如今正是宋辽联盟,共灭西夏之时,两国算是和平友好的时期,若是对辽国的报复动作太过分,恐对灭夏的大局不利,很容易引起三国混战,那时天下局势可就复杂了。”
  
  赵孝骞摇头:“道理不能这么论,别忘了是辽国先挑衅我大宋的,今时已非往日,如今的大宋没有必要忍气吞声,先不必管什么宋辽联盟,没有这个联盟,我大宋仍然能把西夏吞了。”
  
  “再说,破坏宋辽联盟的后果,辽国更承担不起,他们国内的形势比咱们严峻多了,所以朕认为,就算大宋对辽国展开报复,辽国也没有这个魄力结束联盟,正式与我大宋敌对。”
  
  “他们若有这个底气和国力敌对,早就这么干了,不必等到现在。以前被咱们打怕了,现在依然会怕,这个教训必须给足了,借此永绝大宋边患。”
  
  殿内众人都不说话了,官家的这番话确实在理,大家都无法反驳。
  
  顿了顿,赵孝骞目光看似随意地一扫,刻意在章惇的脸上停留了一会儿,然后缓缓道:“大宋在军事方面,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高度,周边邻国的军队已经不是我大宋王师的对手了。”
  
  “如今的大宋只是国库空虚,是打不起,不是打不过,诸位应该统一这个认知,否则遇到邻敌挑衅,气势首先矮了三分,如何对得起前线戍边奋战将士的辛苦付出?”
  
  “今日之大宋,已非昔年之大宋,它强大了,至少在军事上强大了,日后但凡与边患或邻国冲突相关的事件,诸位说话的声音尽可大一点,凶一点,嚣张一点……”
  
  “你们的背后,有大宋数十万精锐禁军在帮你们支撑,说话做事尽可霸道一点,无理亦要胡搅三分,有理更不能饶人,谁若不服,大军尽管碾压过去。”
  
  一番话说得让人精神振奋,在座的众人纷纷起身笑着应是。
  
  唯独章惇的脸色却青一阵白一阵。
  
  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