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二章 中都恐慌,金帝震怒欲和谈 (第2/2页)
殿内群臣鸦雀无声,此前因中原胜利而燃起的信心,早已被关中战败的消息击得粉碎。
一名老臣犹豫着开口:“陛下,依老臣之见,不如暂时与北疆议和。”
“十万大军都不是北疆军的对手,如今兵力不足,继续打下去,恐怕会全军覆没,整个关中都将沦陷。”
“不如先行与北疆商议罢兵,等到日后我大金恢复元气,兵精粮足之时,再次西征,以报今日之辱。”
“议和?”
听闻此言的完颜璟心中瞬间不喜,眼神一厉。
“我大金自从入关以来,覆灭辽宋,威慑草原,除了在岳飞等人手中吃过几次亏,何时主动与别人议和过?”
“如今被北疆蛮子打得损兵折将,还要主动求和,传出去,我大金的颜面何在?”
“可陛下,中原局势也不容乐观啊!”
枢密使连忙说道:“宋国虽在中原战败,却迟迟不肯议和,仍在长江一带抵抗。”
“若是继续从中原调兵支援关中,中原兵力空虚,宋国很可能趁机发起反攻,到时候中原危急,关中也保不住,我大金将腹背受敌。”
紧接着,其他大臣们纷纷汇报国内的困境:山东路爆发叛军,因天灾与战乱,百姓流离失所,一些人打着响应宋军北伐的名义,纷纷揭竿而起。
各地粮食歉收,粮价飞涨,国库空虚,已无力支撑大规模战事。
漠北的介壕防线,仍需大量兵力驻守,阻挡北疆骑兵突袭……
所有的现实都摆在眼前——金国已经打不下去了。
完颜璟坐在御座上,看着下方低头不语的群臣,心中满是不甘与无力。
他何尝不想继续征讨北疆,洗刷战败的耻辱?
可国内的困境、兵力的匮乏、中原的威胁,都让他无法再坚持。
他沉默良久,终于缓缓开口:“罢了……传朕旨意,同意与北疆和谈。”
殿内群臣松了口气,却又不敢表露出来。
枢密使连忙问道:“陛下,和谈人选与条件该如何确定?”
经过一番讨论,完颜璟决定:“正使就由卫王担任吧。”
完颜永济,乃是完颜璟的叔叔,被封卫王。
完颜璟对自己的叔叔兄弟们一直忌惮,唯独对卫王完颜永济比较放心。
因为完颜永济能力最差,一直对皇位的威胁最小。
确定人选之后,完颜璟沉声道,“条件嘛,我大金可以承认北疆对夏国原有领土的统治,但北疆军必须退出关中。”
“两国仍以当初金夏边界为界,互为兄弟之国,和平共处。”
听闻此言,殿中众臣们面面相觑。
一名大臣便小心翼翼地说道:“陛下,北疆军如今占据上风,恐怕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。”
北疆军若是退出关中,这场仗岂不是白打了?
以北疆军的行事风格,就算是同意和谈,也定会狮子大张口,索要更多利益。
完颜璟何尝不知道这一点,他闭上眼睛,深吸一口气:“朕明白。”
“北疆人定然不会轻易归还渭北。”
“他们不是草原牧民,劫掠之后便会离开,他们骨子里是汉人的统治想法,对土地极为重视。”
“这次和谈,恐怕没那么容易,但一定要展现出我大金的强硬态度,也要保住我大金的国土与利益。”
群臣纷纷点头,他们也清楚,北疆军占据渭北,既能控制关中平原的粮食产地,又能作为南下和东进的跳板,绝不可能轻易放弃。
完颜璟对比也有了心理准备。
“既然如此,便只能‘西丢南补’了。”
完颜璟猛地睁开眼睛,眼中闪过一丝狠厉:“北疆军若是执意不肯归还渭北,那便用宋国的土地来弥补我大金的损失。”
“宋国都已经被我大金铁骑打得退守长江了,朕都也允许他们和谈,只需将韩侂胄的脑袋送来中都,便可保全临安。”
“却不曾想,他们竟然如此不知好歹。”
随即便对着枢密使下令:“传朕旨意,命仆散揆大军继续进攻宋国,务必打得他们送来韩侂胄的脑袋,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。”
“若是宋国不肯,便攻破临安,让他们再尝一次靖康之耻。”
枢密使连忙躬身领命,大庆殿内的因北疆产生的压抑气氛,似乎因这道对宋的强硬旨意,稍稍缓解了几分。
在面对北疆的时候,金国君臣变得有些犹犹豫豫,可是到了宋国这边,却是毫不介意的重拳出击。
必须让那群宋国南蛮子知道大金的厉害。
……
而就在金国朝堂为和谈议论不休时,川蜀之地又传来一了则震动金国的消息。
此前降金的蜀王吴曦,因倒行逆施、残暴统治,激起川蜀军民愤慨,被部将杨巨源、李好义率义兵突袭府邸斩杀。
吴曦一死,降金的川蜀军队群龙无首,很快便被宋军收复,沦陷数月的川蜀之地,重新回到了宋国手中。
消息传到临安,韩侂胄精神一振,连忙调兵驻守川蜀,安抚当地士族,继续加强对川蜀的控制。
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联合北疆、共同抗金的决心。
不久后,一支宋国使团悄悄从临安出发,途经刚收复的川蜀之地,避开关中的金军防线,绕道陇西,朝着关中方向行进。
使团首领是韩侂胄的亲信苏师旦,此行的目的,便是会见北疆大都护李骁。
谋求与北疆达成更深度的联盟,借助北疆的力量,缓解宋国在中原战场的压力。
这日,使团抵达和州西北边境的伏羌城。这座小城曾是金国与宋国的边境城镇,东侧便是关中重镇秦州。
如今的伏羌城则被北疆军控制,成为北疆军进攻秦州的前沿基地。
城墙上,黄色的北疆军旗迎风飘扬。
使团在一队宋军骑兵护送下,还没有抵达伏羌城,便被一队巡逻队北疆骑兵发现。
而这支骑兵也肩负着迎接使团的使命。
他们全部身着黄底白边的布面甲,甲胄在阳光下泛着血光,腰间佩刀,骑着高头大马,手持长枪,气势威严,看得苏师旦暗自赞叹:“北疆军的威势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
随后,在北疆骑兵的护送下,使团进入伏羌城外的北疆军营。
大帐之中,一名身材魁梧、面容刚毅的将领早已等候在此,正是北疆第四镇副都统、甘肃将军罗猛。
苏师旦早已从皇城司的情报中得知,罗猛不仅是北疆的重要将领,更是李骁的姐夫,身份尊贵,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。
刚进大帐便拱手行礼:“宋国使臣苏师旦,见过罗将军!”
罗猛起身抚胸回礼,笑着摆手:“苏使臣不必多礼,请坐。”
待亲兵奉上茶水,罗猛便与苏师旦闲聊起来。
苏师旦先是恭维道:“罗将军镇守伏羌,屡次挫败金军,威震慑关中,实在令人钦佩。”
……
“本官在大宋便久闻北疆军战力强悍,今日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
听着苏师旦这些恭维的话,罗猛淡淡一笑,不卑不亢地回应:“大都护将西路交给本将,本将也只是全力而为罢了。”
“比起大都护在关中的叱吒风云,本将还差得远。”
话题很快转到战局上,当苏师旦从罗猛口中得知,北疆军已消灭十万关中金军,兵临渭河北岸,包围长安城时,顿时震惊得站起身来,眼中满是难以置信。
“罗将军所言当真?北疆军竟已取得如此大胜?”
“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。”
“有北疆军如此神勇,何愁金贼不灭。”
他连忙再次恭维,语气中多了几分真切的敬畏。
此前他虽知晓北疆军获胜,却没想到战果如此辉煌。
罗猛看着苏师旦的反应,淡淡一笑,缓缓问道:“宋使远道而来,一路辛苦,不知此次前来关中,可有要事?”
苏师旦定了定神,收起笑容,神色严肃地说道:“实不相瞒,此次前来,是奉陛下与相爷之命,与北疆结成兄弟之盟。”
“金贼无道,对我大宋犯下滔天罪行,靖康之耻至今难忘。”
“对北疆亦是步步紧逼,妄图吞并北疆之地。”
……
“我大宋愿与北疆永结兄弟之国,共同对抗金贼,绝不能放任金贼继续为祸天下。”
这番话虽冠冕堂皇,却难掩宋国的窘迫处境。
尽管金军从中原战场调派了不少兵力支援关中,但剩下的军队依旧凶猛。
宋军在中原节节败退,金军已逼近长江,临安危在旦夕。
宋国朝堂上,议和的呼声越来越高,就连韩侂胄也难以支撑,中原战场的接连失败,让宋国早已没了继续作战的底气,只能选择议和。
可金国对宋国的议和条件极为苛刻,不仅要求宋国自称“侄国”,割让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,还坚持要韩侂胄的脑袋。
宋国单独与金国谈判,根本没有议价的余地,因此只能来求北疆。
意图借助北疆在关中的大胜之势,压迫金国,让金国在议和时降低条件。
无论是继续协同抗金,还是与金国休战,都不能让宋国独自承受损失。
罗猛并非莽夫,早已学会纵观天下局势,对宋国当前的窘境也多有了解。
只是点头道:“贵国的心意,本将已知晓。”
“此事关乎宋国与北疆的联盟,我需将此事禀报大都护,由大都护定夺。”
“苏使臣一路辛苦,先在营中歇息。”
苏师旦连忙起身道谢:“多谢罗将军。”
“若能促成大宋与北疆的深度联盟,共抗金贼,我大宋必将与北疆万世修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