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篇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通篇文学 >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 > 第400章 陆伯言火烧藤甲军,司马懿惨败陈仓道(加更三千字)

第400章 陆伯言火烧藤甲军,司马懿惨败陈仓道(加更三千字)

第400章 陆伯言火烧藤甲军,司马懿惨败陈仓道(加更三千字) (第1/2页)

却说司马懿自街亭兵败后,虽损兵折将,却借机除去了政敌夏侯楙。
  
  在军中威望反增。
  
  只因军中能与司马懿抢话语权的人更少了。
  
  这日升帐议事,司马懿谓诸将道:
  
  “诸葛亮虽得街亭,然其分兵把守,主力分散。”
  
  “吾欲自引大军佯攻陈仓,牵制齐军主力。”
  
  “另遣奇兵偷渡渭水,奇袭郿县,断其粮道。”
  
  “不知诸公意下如何?”
  
  言未毕,帐下一将挺身而出,声如洪钟:
  
  “某愿引本部兵马,渡渭水取郿县!”
  
  众人视之,乃乌戈国主兀突骨也。
  
  其人生的面目狰狞,披鳞带甲,宛如凶神。
  
  司马懿大喜:
  
  “国主英勇,正可当此任!”
  
  遂令其引本部三千藤甲军、三千蛮兵出兵。
  
  临行又不忘嘱咐:
  
  “渡河之后,速取郿县,不可恋战。”
  
  兀突骨率军至渭水畔,但见河水湍急。
  
  蛮兵解甲渡河,困乏者竟坐甲冑之上,浮水而过。
  
  对岸汉军巡哨见之,急报守将。
  
  汉将赵平引千余人出营迎敌。
  
  见蛮兵状若鬼怪,心下骇然。
  
  急令放箭,谁知箭矢射在藤甲之上,纷纷落地。
  
  刀枪砍刺,亦难进入。
  
  蛮兵挥舞利刀钢叉,势不可挡。
  
  汉军大溃,败回大寨。
  
  赵平急见诸葛亮,具言渭水怪事。
  
  诸葛亮闻报,蹙眉问左右:
  
  “此是何方兵马,竟能刀枪不入?”
  
  李严出列答道:
  
  “禀都督,某在南中时,闻深南之地有一乌戈国。”
  
  “其国主兀突骨,不食五谷,以生蛇恶兽为食。”
  
  “身长鳞甲,刀箭难伤。”
  
  “其部下谓之藤甲军,所穿甲冑乃山涧青藤所制。”
  
  “浸油十余遍,轻巧坚韧,渡水不沉,刀剑难入。”
  
  帐中诸将皆露惊色。
  
  诸葛亮羽扇轻摇,忽问:
  
  “前者马超将军镇守关中时,岂非败于此军之手乎?”
  
  众将默然。
  
  马岱出列道:
  
  “诚如都督所言。”
  
  “兄长起初确曾败于藤甲军,此军凶猛异常,非寻常方法可破。”
  
  诸葛亮羽扇轻摇,颔首笑道:
  
  “既如此,吾欲亲往一会此异族之军,观其虚实。”
  
  言未毕,镇西长史陆逊急出谏曰:
  
  “都督不可!身为一军统帅,岂可以万金之躯轻犯险地?”
  
  “且观兀突骨孤军偷渡,其意必在袭取郿县,断我粮道。”
  
  “某有一策:可遣一偏师阻其去路。”
  
  “主力仍固守陈仓,与司马懿对峙。”
  
  “待来年春暖,魏军粮草不济,自然退兵。”
  
  此前说过,汉军的战略跟魏军战略是不同的。
  
  魏军是直接从汉中出兵,补给线很短,所以即便是进攻方相对损耗也没那么大。
  
  而汉军在关中屯兵,补给线拉得很长。
  
  所以边疆是不会屯重兵的,遇着紧急战事,都是临时派兵过去。
  
  这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边陲武将拥兵自重。
  
  这样一来,对汉军而言,
  
  防守反击,性价比肯定是远比主动进攻要好得多。
  
  当然,古代打仗,本身就是防守方比进攻方有优势。
  
  不论是诸葛亮还是陆逊,在对待魏军犯境的态度上。
  
  他们都推崇通过防守,减少汉军战损比,以此来消耗魏国的粮草。
  
  因为蜀道艰难,粮草是无法长期供应的。
  
  这也符合《孙子兵法》里的“避实就虚,以强击弱”的理念思想。
  
  显然,粮草就是魏军的命门。
  
  汉军针对这一点做文章,就很容易收拾魏军。
  
  诸葛亮闻言颔首,目露赞许之色:
  
  “……伯言此策甚善。”
  
  诸葛亮只比陆逊虚长两岁,两人相识时间虽不长。
  
  但性情相投,又都懂军略。
  
  所以私下里关系处的还不错。
  
  “然藤甲军凶悍,寻常将领恐难抵挡。”
  
  诸葛亮话锋一转,问帐下众人道:
  
  “谁敢引兵去破藤甲军?”
  
  魏延应声而出:
  
  “某愿往!必斩兀突骨首级献于帐下!”
  
  马岱亦请战:
  
  “某此前随兄长镇守关中,与蛮兵交过手,熟知蛮兵习性。”
  
  “愿助文长一臂之力!”
  
  庞德慨然道:
  
  “某亦愿往,请都督准某同行!”
  
  诸葛亮观诸将,微微摇头:
  
  “公等皆万人敌,勇武过人。”
  
  “然破藤甲军非独恃勇力,更需智谋。”
  
  说着,他目光转向陆逊:“
  
  伯言既献此策,可愿亲往破敌?”
  
  陆逊整衣正冠,躬身道:
  
  “逊蒙李相爷知遇之恩,陛下厚待,常思报效。”
  
  “今能为国家效力,荣幸之至。”
  
  “愿领兵往破蛮兵!”
  
  诸葛亮大喜,即拨精兵五千与陆逊。
  
  令马岱、庞德副之。
  
  又嘱咐道:“藤甲坚韧,刀箭难入。”
  
  “伯言需以智取,不可力敌。”
  
  陆逊拜谢:
  
  “谨遵都督教诲,逊已有破敌之策。”
  
  魏延见状,诸葛亮任用马岱、庞德。
  
  对他这个新来的却不重用,笃定诸葛亮故意为之,是轻慢自己。
  
  遂面有怏怏之色。
  
  诸葛亮心思敏锐,察觉到了,抚其背曰:
  
  “……文长勿忧。”
  
  “陈仓乃必争之地,司马懿亲率大军来攻,正需汝这般猛将助我守城。”
  
  “来日与魏军决战,尚需汝冲锋陷阵。”
  
 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岱、庞德、陆逊三人,也是出于政治考量。
  
  江南新定,李翊提拔起陆逊为首的大族,本就是为了安抚江南人。
  
  如今又是他保举其来关中前线的,诸葛亮焉有不重用之理?
  
  而马岱、庞德则是前雍凉都督马超的旧部。
  
  对待这些老臣,诸葛亮需要采用宽厚的态度,才好让他们尽心竭力为自己办事。
  
  至于魏延,
  
  诸葛亮与他接触时间虽然不长,但发现这人脑子不太好使。
  
  有些冲动,经常跟同事吵架。
  
  诸葛亮哪敢将他单独外派出去?
  
  还是将他单独留在身边,自己时时监护着,这才放心。
  
  听完诸葛亮的解释,魏延这才释然,抱拳道:
  
  “延愿随都督守城,必教司马懿不得越雷池一步!”
  
  陆逊领了诸葛亮将令,率五千精兵星夜兼程,赶至渭水北岸。
  
  登高望远,但见蛮兵营寨连绵,藤甲映日生辉。
  
  陆逊谓手下诸将道:
  
  “蛮兵虽勇,然无谋略。”
  
  “吾欲骄其心,徐徐诱之,方可破敌。”
  
  遂唤马岱近前,吩咐道:
  
  “将军可引一千兵马,前去挑战。”
  
  “许败不许胜,败后望插白旗之营寨退却。”
  
  又唤庞德近前,吩咐道:
  
  “将军伏于林中,多设旌旗以为疑兵。
  
  马岱领命而去。
  
  这边兀突骨正与部下商议军情,对众俘主道:
  
  “司马丞相常言,诸葛亮多用巧计。”
  
  “凡到之处,俱是埋伏。”
  
  “今后交战,但见山谷林木茂盛处,切不可轻进。”
  
  第一俘主答曰:
  
  “……大王明鉴。”
  
  “我等自入中原,已知中国人多行诡计。”
  
  “愿依大王号令,我等在前厮杀,大王在后指挥。”
  
  正议间,忽探马来报:
  
  “汉兵在渭水北岸立下营寨。”
  
  兀突骨即差二俘长引两千藤甲军渡河挑战。
  
  马岱依计出迎,战不数合,佯败而走。
  
  蛮兵恐有埋伏,不敢穷追,收兵回营。
  
  兀突骨闻报,颔首道:
  
  “谨慎无大错。”
  
  次日,马岱又于十里外立寨。
  
  蛮兵再渡河来战,马岱略战即走,蛮兵追杀十余里。
  
  见四下无事,遂占了汉寨屯住。
  
  二俘长喜报兀突骨:
  
  “汉军连败,已丧胆矣!”
  
  由于南中蛮人不了解中原的“政治体制”。
  
  故只有魏军高层,称呼汉军为齐军。
  
  蛮兵则把中国人统称为汉人。
  
  对中国来的兵,自然也统称为汉军。
  
  兀突骨亲往察看,果见汉兵弃甲曳兵而走,沿途俱是辎重。
  
  然兀突骨牢记司马懿的叮嘱,仍然保持谨慎态度,下令道:
  
  “逢林莫入,遇谷慎行。”
  
  如是数日,马岱连败七阵,弃五座营寨。
  
  蛮兵节节进逼,已离渭水百余里。
  
  这日,马岱败退至一山谷前。
  
  兀突骨勒马观之,但见谷中林木茂盛,疑有伏兵。
  
  正犹豫间,忽见林中旌旗招展,隐约似有伏兵。
  
  兀突骨令蜀中文人观之,蜀人远望片刻,回报道:
  
  “林中确有旌旗,然不见人影。”
  
  兀突骨大笑曰:
  
  “此必陆逊疑兵之计!汉军已计穷矣!”
  
  遂对众将道:
  
  “我军连日大胜,夺寨斩将,汉兵胆破。”
  
  “今当乘胜追击,一举破敌!”
  
  第一俘谋谏曰:
  
  “大王,司马丞相有言……”
  
  兀突骨打断道:
  
  “司马丞相远在陈仓,安知此地虚实?”
  
  “吾观汉军已溃,正是建功之时!”
  
  遂亲率大军,全力追击。
  
  马岱引着残兵,迤逦退至斜谷前。
  
  但见谷口狭窄,山势险峻。
  
  回首望去,蛮兵漫山遍野而来。
  
  当先一员大将,骑巨象。
  
  戴日月狼须帽,身披金珠缨络。
  
  两肋鳞甲在日光下闪着幽光,正是乌戈国主兀突骨。
  
  兀突骨见汉军,大笑道:
  
  “汉将何不早降!”
  
  声如洪钟,震得山谷回响。
  
  马岱按计策,拍马出战:
  
  “蛮夷安敢犯境!”
  
  战不三合,拨马便走。
  
  兀突骨催象追赶,副将谏曰:
  
  “大王谨防埋伏!”
  
  兀突骨四顾而笑:
  
  “汝等不见此山光秃无木,焉能设伏?”
  
  遂放心追杀。
  
  待蛮兵全部入谷,陆逊在山顶看得分明,手中令旗一挥:
  
  “封谷!”
  
  马岱引军转入蛇谷,依计望白旗处退却。
  
  蛮兵追至谷中,忽见数十辆黑油柜车阻路。
  
  探卒报曰:
  
  “此乃汉军粮车,仓惶弃之而走。”
  
  兀突骨大喜:
  
  “天助我也!速速推进!”
  
  蛮兵争相推车,将至谷口,忽听轰隆巨响。
  
  旋即便是连天,滚木礌石如暴雨倾泻,顷刻间将谷口堵死。
  
  蛮兵大惊,阵脚渐乱。
  
  兀突骨心知中计,急令退兵。
  
  却见前方车辆忽然火起,干柴烈火,瞬间封住去路。
  
  此时后军惊呼,原来那些黑油柜车中尽是硫磺等引火之物。
  
  一时齐发,声震山谷。
  
  陆逊在山头见火起,即令:
  
  “放箭!”
  
  顿时满谷中火箭齐发,火光乱舞。
  
  那藤甲虽刀箭难入,却最是畏火。
  
  一经点燃,瞬息间蔓延全身。
  
  蛮兵顿成火人,哀嚎之声震天动地。
  
  兀突骨骑象冲突,欲寻生路。
  
  奈何火势太猛,白象受惊。
  
  人立而起,将兀突骨掀落在地。
  
  庞德看得分明,张弓搭箭,一箭正中其咽喉。
  
  蛮王倒地,即刻被烈火吞没。
  
  谷中景象,惨不忍睹。
  
  三千藤甲军,三千蛮兵互相拥抱,在火海中翻滚挣扎。
  
  有些蛮兵欲脱藤甲,然甲胄已被烧得与皮肉粘连。
  
  一扯,便是皮开肉绽。
  
  硫磺烈焰遇油更炽,整个山谷化作炼狱。
  
  焦臭之气弥漫数十里。
  
  陆逊伫立山头,衣袂飘飘。
  
  火光映照下,面如冠玉,目若朗星。
  
  手中羽扇轻摇,指挥若定:
  
  “左翼铁砲装填,右翼火矢准备!”
  
  马岱、庞德上得山来,俱皆拜服:
  
  “将军神机妙算,末将等拜服!”
  
  陆逊扶起二将,道:
  
  “……此非吾之能也。”
  
  “藤甲虽坚,然以油浸制,最畏火攻。”
  
  “故设此计,诱敌入谷。”
  
  “然伤生如此,吾心实愧。”
  
  马岱便问道:
  
  “都督何以如此笃定藤甲畏火?”
  
  陆逊慨叹道:
  
  “南中土人制甲,以青藤浸油。”
  
  “反复曝晒,凡十余遍方成。”
  
  “虽刀箭难入,然遇火即燃。”
  
  “此正所谓一物克一物也。”
  
  “为将者,不独恃勇,更需明理知物。”
  
  至申时时,谷中火光渐息。
  
  但见尸骸枕藉,焦黑难辨。
  
  六千蛮兵,无一幸免。
  
  陆逊下山巡视,见惨状不禁长叹:
  
  “一将功成万骨枯,此之谓也。”
  
  遂令军士:
  
  “就地掩埋,立碑记之。”
  
  “他日战事平息,当超度亡魂。”
  
  ……
  
  话分两头。
  
  陇西大地烽烟再起。
  
  司马懿分兵两路后,亲率大军,旌旗蔽空,直指陈仓要隘。
  
  时值深秋,
  
  渭水两岸芦花如雪,西风卷起战袍猎猎作响。
  
  司马懿驻马高岗,遥望陈仓地形。
  
  但见两山夹峙,一水环流,不由抚掌叹道:
  
  “诸葛亮用兵如神,若使其抢先据守此地,则吾军危矣!”
  
  军中参军邓艾进言:
  
  “……丞相明鉴。”
  
  “然探马来报,汉军主力应当被渭水的兀突骨将军牵制住了。”
  
  “一时半会儿,应当赶不过来。”
  
  “此时正当急攻陈仓,先发制人。”
  
  司马懿颔首,即刻传令三军倍道兼行。
  
  铁甲映日,战马嘶风。
  
  魏军如黑色潮水般涌向陈仓。
  
  及至城下,却见景象大变。
  
  原本荒芜的陈仓口竟凭空筑起一座坚城。
  
  城壕深三丈,女墙高五仞,鹿角重重如荆棘丛林。
  
  城头“汉”字大纛旗下,一员大将金甲红袍,正是镇西将军郝昭。
  
  郝昭乃是并州太原人,河北系将领出身。
  
  最早跟随张郃参加河北战事,因战功受封镇西将军。
  
  便被委派到了关中去,参加关中防务。
  
  其作战经验丰富,成熟稳重。
  
  手中兵马虽少,但一到陈仓依然抓紧时间修葺了本地的防御工事。
  
  饶是如此,司马懿仍不将之放在眼里。
  
  他暗想自己手中有数万兵马,郝昭兵马只有几千。
  
  料定他不是自己对手。
  
  自己肯定能在诸葛亮大军支援过来之前,先拿下陈仓。
  
  于是司马懿即命邓艾引军前去挑战。
  
  邓艾率前锋试探攻城,霎时箭如飞蝗,滚木礌石俱下。
  
  魏军损伤数百而退。
  
  司马懿升帐议事,面色阴沉:
  
  “郝昭仅三千守军,竟能将陈仓经营得铁桶一般。”
  
  正沉吟间,忽见帐下转出一人,乃陇西旧部靳祥。
  
  他躬身说道:
  
  “某与郝昭有总角之谊,愿凭三寸舌说其来降。”
  
  司马懿凝视良久,忽展颜道:
  
  “若能成功,当奏请魏王封汝为关内侯。”
  
  靳祥单骑至城下,仰首高呼:
  
  “伯道故人来访!”
  
  话落,城门吱呀开启尺许,靳祥甫入即闭。
  
  登城时见郝昭按剑而立,甲胄铿锵作声。
  
  靳祥方欲执手叙旧,郝昭却冷然道:
  
  “兄台今为魏使,昭乃汉臣,私谊岂可废公义?”
  
  手指城外魏军营寨,“但见旌旗所指,便是刀兵相见之处。”
  
  靳祥见郝昭态度坚决,可仍试图劝说: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和离后,神医王妃野翻全京城 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 越界心动 Apop之我在首尔当外教 NBA:开局满级力量,库里被我惊呆了 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 龙族:从西游记归来的路明非 赘婿出山 泥泞 股神传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