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篇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通篇文学 >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 > 第396章 是人赋予了首相权力,而不是首相拥有权力,未来的路长着呢

第396章 是人赋予了首相权力,而不是首相拥有权力,未来的路长着呢

第396章 是人赋予了首相权力,而不是首相拥有权力,未来的路长着呢 (第1/2页)

益州,成都。
  
  魏王宫中,晨钟初鸣。
  
  曹叡临朝,大会百官。
  
  金殿之上,香菸繚绕。
  
  文武分列,肃穆非常。
  
  丞相司马懿献出师表一封,出班奏曰:
  
  “臣懿言:先王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
  
  “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內,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。”
  
  “盖追先王之殊遇,欲报之於王上也。”
  
  “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王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。”
  
  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”
  
  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。”
  
  “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”
  
  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王上平明之理。”
  
  “臣本河內书生,苟全性命於乱世,不求闻达於诸侯。”
  
  “建安年间,李翊构祸,举兵屠我宗族。”
  
  “毁臣祖庙,司马氏三百余口血染黄河。”
  
  “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。”
  
  “先王哀臣孤苦,授以军政,臣敢不肝脑涂地以报深仇?”
  
  “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。”
  
  “今南方已定,蛮夷慑服。”
  
  “然刀兵之威可震百越,仁德之化未入瘴癘。”
  
  “臣以烈火燎原之势尽屠反叛,非不知仁德可化夷狄,然非常之世当用非常之策。”
  
  “今秣马三载,甲兵已足。”
  
  “当率將士北出秦川,雪家国之恨。”
  
  “偽汉刘备窃据中原,僭称正统。”
  
  “然其纵容徐州党羽侵夺田產,中原士民莫不切齿。”
  
  “我军虽偏居西陲,然据山川之险,得巴蜀之饶。”
  
  “更兼將士怀復仇之志,此天赐良机也。”
  
  “愿王上授臣节度之权,臣当亲督三军,北定中原。”
  
  “若不能梟备首级,悬之东门,则请治臣败军之罪。”
  
  “王上亦宜咨课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王遗詔。”
  
  “至於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,则王平、邓艾、张裔之任也。”
  
  “愿王上托臣以討贼兴復之效,不效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王之灵。”
  
  “臣临表涕血,不知所言。”
  
  “录尚书事,臣司马懿顿首再拜。”
  
  曹叡览表,面现忧色,道:
  
  “丞相南征方回,远涉艰难。”
  
  “方始回都,坐未安席。”
  
  “今又欲北征,恐劳神思。”
  
  司马懿慨然道:
  
  “臣受先王知遇之恩,虽肝脑涂地,无以报效。”
  
  “今国家艰难,社稷倾覆。”
  
  “刘备僭號,天子蒙尘。”
  
  “若不趁此良机北伐,更待何时?”
  
  忽班部中太史令譙周出班奏道:
  
  “臣夜观天象,北方旺气正盛。”
  
  “星曜倍明,未可图也。”
  
  转而面向司马懿,质疑道:
  
  “丞相深明天文,何故强为?”
  
  司马懿拂袖道:
  
  “天道变易不常,岂可拘执?”
  
  “昔武王伐紂,太公望观星而进,岂因天象阻挠?”
  
  “吾意已决,先驻军汉中,观其动静而后行。”
  
  譙周苦諫道:
  
  “丞相三思!”
  
  “前次南征,虽得小胜。”
  
  “然士卒疲敝,粮草不继。”
  
  “今诸葛亮坐镇关中,大饗军士,极不易取。”
  
  “倘若北伐,恐劳而无功。”
  
  司马懿闻言不悦,沉声道:
  
  “太史何以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?”
  
  譙周忽直视司马懿,厉声道:
  
  “下官敢问丞相,此次北伐。”
  
  “究竟是为恢復中原,还是为报司马家的私仇?”
  
  殿中顿时譁然。
  
  曹叡蹙眉:
  
  “譙卿何出此言?”
  
  譙周叩首:
  
  “王上明鑑。”
  
  “司马丞相与齐国首相李翊有灭族之仇,毁家之恨。”
  
  “此次北伐,恐私心重於公义。”
  
  司马懿面色不变,从容应答:
  
  “公私本是一体。”
  
  “诸葛亮犯我疆土,李翊毁我家园。”
  
  “此既为国讎,亦为家恨。”
  
  “臣为国家討贼,兼报家仇,有何不可?”
  
  譙周泣諫道:
  
  “……丞相!”
  
  “如今中国强盛,带甲百万,粮草如山。”
  
  “我益州疲敝,地狭民贫。”
  
  “妄想以一州之地克復九州,岂非痴人说梦乎?”
  
  “大胆!”
  
  司马懿勃然变色,“岂可出此大逆不道之言!”
  
  “王业不偏安,偽帝不能容。”
  
  “今刘备篡位,天子蒙尘,困於中原。”
  
  “正是臣子肝脑涂地之时,岂可因艰难而避退?”
  
  曹叡见状,乃打圆场道:
  
  “二卿所言,皆为国事,不必爭执。”
  
  转而又问群臣。
  
  “眾卿以为如何?”
  
  大將军曹真出班:
  
  “臣以为譙太史言之有理。”
  
  “前岁南征,虽得胜而归,然士卒疲惫,粮草消耗甚巨。”
  
  “若再北伐,恐民力不支。”
  
  “司马丞相所请,理应再缓两年。”
  
  驃骑將军曹休却道:
  
  “……不然。”
  
  “用兵之道,贵在出其不意。”
  
  “今齐人重心,皆在江南。”
  
  “趁其主力未归,正可一鼓而下。”
  
  双方爭论不休。
  
  他们三人都是曹丕留下的託孤重臣,手中各自的权力都不小。
  
  故司马懿这个丞相,也不能像孔明那般,说一不二。
  
  更別提,“事无巨细,咸决於亮”了。
  
  至少在出兵北伐这件事上,他还得看曹真、曹休的脸色行事。
  
  最后一名託孤大臣赵儼终於开口,他缓缓说道:
  
  “老臣观丞相北伐之策,非为一时之意气。”
  
  “驻军汉中,观衅而动,实是老成谋国之举。”
  
  “若得天时,可进则进。”
  
  “若失地利,可守则守。”
  
  “如此方为万全。”
  
  司马懿向赵儼投去感激一瞥:
  
  “赵公深知吾心。”
  
  譙周仍欲再諫,曹叡已下决断:
  
  “寡人意已决,准丞相所奏。”
  
  “即日整备军马,北伐中原,诛灭偽汉!”
  
  退朝后,司马懿独留殿中。
  
  曹叡关切道:
  
  “丞相可知寡人为何准奏?”
  
  司马懿躬身:
  
  “……臣愚钝,请大王赐教。”
  
  曹叡背著手,嘆道:
  
  “非为北伐必胜,实因益州地狭。”
  
  “若不出攻,必坐以待毙。”
  
  “此乃以攻代守之策也。”
  
  司马懿感慨:
  
  “大王圣明!实不相瞒,臣此次北伐,意在夺取陇右粮道。”
  
  “得陇右,则可图关中。”
  
  “得关中,则可图中原。”
  
  “此乃持久之计。”
  
  章武十年春,成都北门外十里。
  
  旌旗蔽空,甲冑耀日。
  
  魏王曹叡亲率文武百官,为丞相司马懿北伐饯行。
  
  曹叡执司马懿之手,忧形於色:
  
  “……丞相此去,万事小心。”
  
  “诸葛亮非易与之辈,其用兵如神,丞相当慎之。”
  
  司马懿慨然道:
  
  “……王上勿忧。”
  
  “去岁冬月,臣曾遣偏师出斜谷试探。”
  
  “诸葛亮果然经天纬地之才,其在关中屯田练兵,法度严明。”
  
  “若任其坐大,必成心腹之患。”
  
  “此时北伐,正当其时。”
  
  曹叡頷首,忽问:
  
  “丞相此番布置,可曾周全?”
  
  司马懿从容奏对:
  
  “臣已命曹休总督御林军马,镇守成都。”
  
  “邓艾为参军,参赞军机。”
  
  “张裔为长史,掌丞相府事。”
  
  “尹默为博士,典章制度。”
  
  “郤正为秘书,文书往来。”
  
  “譙周为太史,观天象吉凶。”
  
  “文武百官百余员,共理蜀中政务,绝不有失。”
  
  此时,太史令譙周趋前再諫:
  
  “丞相!臣昨夜復观天象。”
  
  “紫微晦暗,將星偏移。”
  
  “北伐之事,还请三思!”
  
  司马懿不悦:
  
  “太史何其迂也!”
  
  “用兵之道,岂能尽赖天象?”
  
  转而向曹叡,“王上,臣已安排妥当。”
  
  “若诸葛亮出兵堵祁山,臣则取道斜谷。”
  
  “若诸葛亮守渭南,臣则兵分两路,使其首尾不能相顾。”
  
  曹叡嘆道:
  
  “丞相谋略,寡人自知之。”
  
  “然诸葛亮多谋,丞相还须谨慎。”
  
  司马懿頷首,遂向曹叡拜別:
  
  “大王保重,臣此去必破国贼,恢復中原!”
  
  三军开拔,旌旗蔽野,戈戟如林。
  
  六万大军迤邐北行,烟尘滚滚,声势震天。
  
  不表。
  
  ……
  
  建业吴宫,李翊的南巡已近尾声。
  
  这日清晨,梁王刘理与鲁王刘永奉召入宫。
  
  “参见相爷!”
  
  刘永恭敬行礼。
  
  “姨父安好。”
  
  刘理则因姻亲之故,以亲戚相称。
  
  李翊端坐堂上,目光如炬:
  
  “本相听闻,南征之时。”
  
  “你二人因孙氏之女一事,险些兵戈相向,同室操戈?”
  
  “如此左右手互搏之事,不知確否?”
  
  二人脸色骤变。
  
  刘永急不可耐,抢先告状道:
  
  “回相公,当时孙鲁班负隅顽抗。”
  
  “小王欲斩草除根,奈何三弟执意阻拦!”
  
  刘理却不慌不忙,待李翊目光转向自己,方从容道:
  
  “甥儿只是秉持父皇仁德之政,优待俘虏。”
  
  “孙氏既降,何必赶尽杀绝?”
  
  刘永见势不利,急忙辩解:
  
  “区区一女子,能掀起什么风浪?”
  
  “愿相公明鑑!”
  
  李翊捋著頷下鬍鬚,沉声道:
  
  “……祸患常起於细微。”
  
  “然此事既过,陛下也不愿见你兄弟失和。”
  
  二人对视一眼,连忙称是。
  
  “本相此来,另有要事。”
  
  说著,李翊从怀中取出一封詔书。
  
  二王早有心理准备,目光灼灼地望著。
  
  因为战事已经结束,朝廷却没有旨意让他们各回封地。
  
  那么显然,是对兄弟二人在江南另有安排。
  
  这小半年时间,二人都在猜想,他们会被封到哪里。
  
  虽然江南之地,经过孙氏的开发,已经摆脱了瘴癘之地的恶名。
  
  可饶是如此,各地贫富差距依然很大。
  
  比如吴地就很富,而庐陵等群山、沼泽环绕之地就相当贫瘠,人烟稀少。
  
  所以对江南的封赏,具体在何地是非常重要的。
  
  “陛下有旨,念你二人南征有功,特予改封。”
  
  李翊大声宣读。
  
  刘永、刘理顿时屏息凝神,认真聆听。
  
  “鲁王刘永,改封吴王,食邑吴郡。”
  
  李翊宣读詔书,“吴地富庶,鱼盐之利冠绝江南,望你好自为之。”
  
  刘永大喜过望,连连叩谢。
  
  吴郡不仅富庶,更兼盐铁之利,显然父皇对他格外眷顾。
  
  看来父亲大人还是爱自己的。
  
  刘永內心狂喜,喜不自胜。
  
  “梁王刘理,改封越王,食邑会稽。”
  
  李翊继续宣读,“会稽虽不及吴郡富庶,然潜力无穷,好生经营。”
  
  刘理沉稳谢恩。
  
  一旁的刘永却脸色微变——
  
  会稽虽不如吴郡富庶。
  
  但歷史上越王勾践终灭吴王夫差。
  
  自己刚当上吴王,老爹就在自己屁股后面封个越王。
  
  父皇此封,实在意味深长。
  
  李翊將二人神色尽收眼底,温言道:
  
  “昔年中原初定,將你们封在河南。”
  
  “如今河南重振,江南新定,正是用人之际。”
  
  “陛下对你们寄予了厚望,望两位殿下莫负圣恩。”
  
  二王诺诺连声,退出殿外。
  
  待二人去远,姜维近前低声道:
  
  “相爷,吾观二王皆非安分之辈。”
  
  “將他们封在江南,恐生后患。”
  
  李翊捋须微笑:
  
  “伯约可知陛下深意?”
  
  “吴地富庶,可养重兵。”
  
  “越地虽贫,然地理险要。”
  
  “刘理之才远胜刘永,若封在富庶之地,必成心腹之患。”
  
  “如今这般安排……”
  
  姜维恍然大悟,醍醐灌顶道:
  
  “莫非是要二王相互制衡?”
  
  “正是。”
  
  李翊頷首,“陛下仁厚,不愿亏待亲子。”
  
  “然为巩固太子地位,不得不行此制衡之策。”
  
  “有竞爭方有进取,若一家独大,反而不美。”
  
  老刘这个人就是太感性用事了。
  
  歷史上的刘封,只是一个假子。
  
  都害死关羽了,结果刘备也只是责备他为什么不救关羽。
  
  反倒是诸葛亮担心刘封过於刚猛,力劝刘备藉此机会杀了他。
  
  刘备赐死刘封后,也是哭得伤心欲绝。
  
  史书原话叫,“先主为之流涕。”
  
  而值得注意的细节是,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——
  
  “易世之后终难制御。”
  
  意思是诸葛亮怕刘备死后,自己驾驭不了刘封,所以想藉此机会除掉他。
  
  这可不是虚言。
  
  因为歷史上的刘封是“副军將军”。
  
  刘备因为有了阿斗,为了补偿刘封,专门设的军职。
  
  此前说过,“副军”是专指刘备的副军。
  
  即刘备是主帅,刘封就是副帅。
  
  等於他是刘备之下的军事第一人。
  
  其军事地位单从职位上讲是完全不比关羽低的。
  
  所以最后刘备也只是“责备”刘封不救援关羽,而不是以军法论处。
  
  因为严格意义上讲,关羽就是指挥不动刘封的。
  
  诸葛亮正是考虑到刘封军事地位太高,而且性格又刚猛,加上其“尷尬”的定位。
  
  才力劝刘备杀了他的。
  
  对於一个假子都如此感性用事,更別提刘永、刘理两个亲儿子了。
  
  如果不是皇位只有一个,刘备恨不得一人给他们封一个。
  
  但没办法,作为万民之主,刘备为大局考虑。
  
  只能在不亏待两个亲儿子的同时,让他们相互制衡一下。
  
  刘永能力相对更弱,便封在最富裕的吴国。
  
  吴国有丰富的海盐资源和铜矿资源,在经歷了孙权的开发后。
  
  吴地的手工业、纺织业、造船业也有了相当高的发展度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和离后,神医王妃野翻全京城 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 越界心动 Apop之我在首尔当外教 NBA:开局满级力量,库里被我惊呆了 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 龙族:从西游记归来的路明非 赘婿出山 泥泞 股神传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