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七十五章 对酌叙旧 (第1/2页)
福宁殿。
赵孝骞与苏辙正对酌。
今晚赐宫宴,不是赵孝骞的临时起意,决定对政事堂动手后,皇城司拿问李邵和洪韬的同时,赵孝骞便下旨请苏辙过来畅饮叙旧。
坐在皇帝的宝座上,帝王术是必须要会用的。
打压一派的同时,再拉拢扶持另一派。
设立监察府一事,让赵孝骞看清了朝堂的现状,当朝堂上大部分是新党官员时,皇帝的决策若是不符合新党的利益,就会遇到重重阻碍,以至于皇帝的政令竟出不了政事堂。
这对吗?
现在赵孝骞总算能理解,为何当初赵煦决定全面推行新政时,也没有对旧党赶尽杀绝,必须吊着他们一口气。
显然朝堂上的一党独大,对皇权是个极大的威胁。
今夜赵孝骞宴请苏辙,就是要对外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。
新党的兴衰废立,是由皇帝决定的。你们玩得太过火,皇帝也可以像渣男甩前女友一样,把你们甩得干干净净。
今晚的宫宴很丰盛,赵孝骞难得地多添了几道硬菜。
苏轼是个老吃货,他这个弟弟的嘴也刁钻得很,若非真正的美食,是绝不肯入口的。
早几年前赵孝骞就很清楚苏家老兄弟的喜恶,于是今晚特意让楚王府挖过来的厨子掌勺。
一道蒸鳜鱼,一道炖全鸡,一道红烧肉,还有一个青菜。
三荤一素,君臣二人对酌,隆重且不浪费。
苏辙果然对美食赞不绝口,一边吃一边夸赞不已。
酒是宫里上好的江南进贡黄酒,郑春和将小巧的酒壶置于沸水烫过后,琥珀色的酒液浓香四溢,入口温热丝滑。
“子由先生,这酒可佳否?”赵孝骞笑吟吟地问道。
苏辙连连点头:“好酒,好酒!臣多谢官家盛宴款待。”
赵孝骞笑道:“拢共才几个菜,一壶酒,倒也算不得‘盛宴’,你我是昔日故友,不如抛却身份,酒酬知己如何?”
苏辙也笑了:“当年官家从刑部大牢把臣救出来,此恩臣一直铭记于心,那时官家为臣担了不小的风险,臣今日还能留着性命与官家对酌,实属幸事。”
赵孝骞叹道:“与先生对酌,难免想起子瞻先生,以子瞻先生刁钻的口味,今日面前这几个菜,怕是很难打发他。”
苏辙大笑:“不错,臣的兄长唯‘吃’一道,甚是挑剔,若今日他也在,怕是会亲自跑到御厨那里,盯着御厨掌勺,甚至会一脚踹开御厨亲自动手。”
“子瞻先生调任江南道观察使后,倒是给我送过几封书信,信中直呼上当,他说余杭之地,风景秀丽,儒生如林,处处皆是江南好风光,可惜当地的食物却实难下咽,短短数月他已饿瘦了好几斤。”
苏辙微微一笑:“以他的本事,断不会委屈自己,过不了多久,他自会寻到旁人难以发现的美食,或是自己下厨,他日若调任回京,官家定会发现他长胖了。”
说着苏辙笑容一敛,叹道:“臣和兄长皆已六十许矣,过不了几年,怕是要致仕还乡了,能为官家效力的日子不多矣。”
赵孝骞认真地道:“只要你们愿意留在朝堂上,朕愿意一直用你们。”
苏辙摇头苦笑:“老而不死,如百足之虫,老来思想僵化,为人处世固执迂腐,对社稷不是好事,该退下时便果断退下,莫误了大宋的大好基业。”
“官家这些年为大宋打下的局面来之不易,若能解决新政和监察府二事,大宋的内政方面数十年内无忧矣。”
“再过几年,大宋积攒的国力足够了,官家再下旨北伐,灭辽亡夏,大宋江山一统,臣此生于愿足矣。”
见苏辙有意无意主动提起新政和监察府,赵孝骞饶有兴致地问道:“子由先生也觉得朕设立监察府的决定不妥?”
苏辙摇头:“相反,臣以为甚是合理,大宋官制,百年利弊,其利在于,大宋不拘一格,鼓励商贾,民间藏富,国库甚盈。”
“而其弊也明显,那就是地方官府缺少监管,中央政令到了地方,往往被官员各种曲解歪解,朝廷明明是善意,但到了地方,却变成了恶政,这中间缺的正是中央对地方上的监管。”
苏辙缓缓道:“王安石变法,朝中有人支持,有人反对,世人谓元丰党为‘新党’,谓元祐党为‘旧党’,臣也是旧党之一。”
“臣为何反对新法?就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弊大于利,不是说新法本身不好,事实上新法里的很多内容,臣其实是赞同的,但臣为官多年,深知朝廷政令到了地方,基本不大可能顺利执行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