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七章:《农具与骑兵的对决》 (第1/2页)
乔治.史密斯走了,他是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的。
他的那一篇直接发给了《纽约时报》驻魔都总部的文章。
《农具与骑兵的对决》,一经刊登,顿时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乔治.史密斯在这篇文章中,开篇就隐晦的确立了,宁马的这次是失败,是自作自受。
是宁马对陕北的一次不自量力的侵犯,才有了后来一个骑兵旅的损失。
而对于那个光头佬。
乔治.史密斯却还是给留了面子,只是说光头佬可能也不知道这件事。
这只是地方军阀的一次擅自行动而已。
光头佬也是被欺骗的人。
最后在整篇文章中,乔治.史密斯使用了大部分篇幅。
介绍了这次杨团长是怎么用农具,歼灭了宁马一个骑兵旅的故事。
从杨团长的侦察班得到了宁马出发的消息。
到杨团长选定了战场和作战战术。
到最后怎么连夜挖坑挖沟。
怎么用地雷封口子。
怎么在后面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封锁了敌人的后路。
怎么用神枪手,打的敌人没有了冲击的信心。
最后宁马的这个骑兵旅,在损失近半,快要被渴死的时候只能投降。
整篇文章写的跌宕起伏,紧张异常。
如果说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的话,在某些人的眼里,还不如说这是一篇充满了惊险刺激的军事小说。
不过在这篇文章中,却没有体现出来反骑兵地雷,和狙击步枪以及小型榴弹发射器。
这些东西都被普通地雷,神枪手和迫击炮给代替了。
但是乔治.史密斯却在文章中,大量的介绍了那台用来挖沟的手扶拖拉机。
他还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,写出来了自己亲自乘坐驾驶这辆手扶拖拉机的感受。
他给出的结论就是一个。
那就是这东西,太适合美国那些小农场主了。
而为了能够把这个福音带给美国人民。
所以他决定,和陕北的对外贸易公司。
合资成立了一家,《太平洋联合农具公司》
他将会以现金加原材料的模式,和陕北联合生产、销售这款手扶拖拉机。
并联合研发下一代的,更好的手扶拖拉机。
《纽约时报》驻魔都总部的站长。
看着这篇开头一小段就给事件定了性。
中间一段简直就是战争爽文。
还有那最过分的最后一段,简直就是毫不遮掩的广告文章。
这位记者站长,是真的不想把这篇文章给发回美国去。
可是这篇文章不管是从文笔,还是从内容性和欣赏性上来说,到都是非常精彩的。
最主要的是,发表这篇文章的记者姓“史密斯”。
还是最正宗的史密斯。
最后这位记者站长,还是硬着头皮,把这篇文章一字不改的,给发回了美国纽约。
两天后,本来是等着总编辑臭骂的站长,却等来了总编辑对他嘉奖鼓励的电报。
电报中说。
这篇文章在纽约总部收到的当天晚上,就被老板认可,并直接上了第二天一早的头版头条。
可是谁都没有想到,这一篇新闻报道,直接让当天的报纸卖爆了。
当天连续刊印了三次,才将将满足了纽约市民的需求。
可美国并不是只有纽约市民看报纸,其他地方的人也是要看的。
于是这篇新闻报道,预计将会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待上几天的。
而且第二天,美国军方的一个评论员,就给《纽约时报》投递了一篇署名文章。
文章中,这位著名的军事评论员。
对杨团长在整场战争中的军事指挥能力,和军事智慧大加赞赏。
在文章中,这位军事评论员说道“在这场农具与骑兵对决的战争中。
这位可以称之为军事天才的杨团长。
用他超凡绝俗的军事指挥能力,和深邃的东方军事智慧。
在这个战争的舞台之上,演绎了一场无与伦比的,已经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战争表演。
在绝对的劣势之下。
杨团长竟然利用了时间差和地理条件。
以及手上不多的农具、地雷和步枪,就以几乎是零比两千五的战损比。
完美的拿下了这场不可能胜利的一局。
这场战争,可以说是在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我真的希望有机会能够到东方去,去见见这位传奇的杨团长。
我想亲自到现场上去看看。
这位杨团长,是怎么用仅有的几台拖拉机和锄头,以及少量的武器,去赢得这一场伟大的战争的。
当然,可能用不了多久,我就能先看到那台,像英勇战士一样的手扶拖拉机了。
写这篇文章的记者,乔治.史密斯先生已经成立了《太平洋联合农具公司》
我想我的那个小庄园会很需要这台,传奇的手扶拖拉机的。”
作为《纽约时报》的总编辑,他要是看不出来这个美国军方的著名评论员。
就是来给乔治.史密斯当托的,那他可就白干这个总编辑了。
可是谁让自己的老板和那位史密斯家族的族长,老史密斯先生是好朋友呢。
这位老史密斯先生的一个孙子,想要搞些事情。
他这位做爷爷的还能不支持一下吗?
再说这两篇文章虽然一个是在做广告,一个是在当托。
但他们写的东西还真的是很不错。
至少这里面写的应该都是事实。
毕竟在东边的那个穷国家里的一个穷地方。
不但能够打出来这样的一个大胜仗,还奇迹般的生产出来手扶拖拉机。
这两件事,就已经是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了。
这两天的报纸的销量就足以说明一切。
既然噱头已经起来了,那就要使尽全力把这个噱头的价值全部给榨干净。
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报社总编辑该干的事情。
于是等这篇军事评论文章和乔治.史密斯的那篇文章,再一起登上头版的时候。
这篇就是军事爽文加广告的文章又火了一把。
随后又有美国的政治评论员和农业协会的评论员,都通过自己这边的角度。
对东方大陆的局势,和新型农用机械对于美国农民的帮助等等方面,都发表了评论文章。
一时间东方议题和东方的军事智慧,以及那辆还没有出现在美国的手扶拖拉机,就全都火了起来。
而在国内这边,消息最为灵通的魔都的各个报社。
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《纽约时报》驻魔都的记者站。
请求转载这篇文章。
等到这篇文章在国内出现的时候,整个国内的军政两界,和国内各方的势力,也都是议论纷纷。
而民间对于在国内陕北那个穷地方,突然能够自己生产手扶拖拉机的事情,则是感觉到了兴奋异常。
那毕竟也是用发动机带动的一种车不是。
这能生产拖拉机了,不也就是能生产带轮子的汽车了吗。
这是妥妥的骄傲啊。
光头佬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,狠狠的把这份报纸给摔到了桌子上。
“娘西皮,来人,让吴定昌来见我,就说我要问他,我们和德国人在株洲建的那个汽车厂。
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的自己生产汽车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