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章 林四勇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(第1/2页)
三年多光阴,足以让一棵幼苗扎根深处,亭亭如盖。
清晨,林四勇刚用罢早饭,一碗浓稠得能立住筷子的米粥,一个水煮蛋,一碟自家腌的脆爽咸菜。这餐食在寻常农户家已是难得的丰足。
妻子陈氏穿着细棉布衣裳,手脚利落地收拾着碗筷,眉眼间是岁月静好的安稳。八岁的明远在一旁认真读着手上的书,家中一派宁和。
刚放下筷子,院门外已候着三四个人,见了林四勇,纷纷恭敬地打招呼,带着显而易见的依赖。
佃户李三搓着手,脸上带着憨厚又忐忑的笑:“林先生,按您昨日指点的,俺家那租契俺又重写了一份,劳您再给瞅瞅,有您过目,俺这心里才踏实。”他手里捏着几张粗糙的纸,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字迹。
邻村张家洼来的那人,提着一条用草绳串着的、还在扑腾的鲜鱼,陪着小心:“林先生,久仰您大名!俺们村和上林村为那三亩陂塘地界的事儿闹腾许久了,谁也不服谁,差点动了锄头。俺们里正没辙了,说箬溪村的林秀才最是公道明白,请您务必帮忙说和说和,俺们全村都念您的好!”
话音未落,里正家的苍头气喘吁吁地跑来:“林秀才!林秀才!里正让您赶紧去一趟,县里户房又下来公文了,好像急得很,他瞅了半天看不明白,急得在堂屋里直转圈儿呢!”
林四勇面色如常,不见丝毫忙乱。他先对李三温和道:“李三哥,稍待片刻,我去里正那儿看看是何急务。你的契书先放着,我回来便看,误不了你下午去见田主。”
又转向那邻村来人,拱手还礼,语气不亲不疏:“贵村之事我略有耳闻。清官难断家务事,乡邻地界纠纷更需谨慎。请先进屋喝碗粗茶,歇歇脚,待我处理完村务,我们再详谈。”至于那尾鲜鱼,他微微颔首,示意陈氏自然收下,这是乡间人情往来,坦然受之反显亲近,过度推拒反倒显得拿乔。
处理完门口诸事,他才不紧不慢地踱步往村中央的里正家去。一路上,遇见的村民无不热情招呼,“秀才公”、“林先生”之称不绝于耳。有妇人问他家里孩子启蒙该认哪些字,有老汉问他今年哪种粮种似乎长得更好,林四勇皆一一简短应答,言之有物,让人信服。
里正家堂屋里,里正正对着一纸盖着红印的公文抓耳挠腮,如同看天书。一见林四勇,如见救星,忙不迭地将文书塞过来:“四勇啊!你可算来了!快看看,这户房来的急件,说什么秋赋预征,催核鱼鳞册以备勾检’,啰嗦了一大堆,到底是何章程?可是上官又要加税了?去年已经加收一成了,今年再加?这该如何是好啊!”里正急得额头冒汗,赋税可是头等大事,办不好他这里正首当其冲。
林四勇接过公文,目光如电,快速扫过,心中便已了然于胸。他并不立刻解答,而是先给焦躁的里正斟上一杯温茶,温声道:“里正放心,并非急务,也非加征。乃是今岁朝廷用度,户部行文天下,预征部分秋赋以充边饷。核鱼鳞册是为厘清田亩,防止奸猾之徒隐田漏税,确保公平,并非单独针对我箬溪村。”
他略一沉吟,继续道,声音沉稳令人心安:“此事晚生前几日去县里时,已从户房张书吏处听得风声,心中已有粗略章程。预征额度与旧例相仿,只需按册征收即可。核册之事,正可借此机会将村中田亩重新梳理一遍。只需将旧册找出,晚生带两个伶俐识字的後生,按图索骥,逐户核对,令户主签字画押即可。若有田产新近变动之处,再另行标注造册。一应文书笔墨,晚生自会办理,并不需里正您多操劳,只需最后汇总用印便可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