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:江湖势力,初逢情谊结 (第1/2页)
第35章:江湖势力,初逢情谊结
天刚擦过午时,阿箬从南陵世子府后巷溜出来,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采买单,上头歪歪扭扭写着“枯心藤三两、川贝五钱、防风一撮”——全是些不痛不痒的药材,明面上是府里老嬷嬷咳嗽的老毛病,实则是个幌子。
她没走正街,先拐进两条窄巷,踩着墙根溜了半圈。鞋底沾了点泥,她低头瞅了一眼,心里踏实了:没人跟。
“萧景珩那家伙说得对,风都晓得从哪边来,人更得长点脑子。”她嘀咕一句,把单子塞进袖口,拍了拍脸,立马换上一副可怜巴巴的神情,嘴一瘪,眼一湿,活像个被主家克扣月钱的小丫鬟。
城南市集这时候最热闹。卖包子的吆喝“刚出炉的肉夹馍”,耍猴的敲锣“三文钱看一出西游记”,还有江湖郎中举着膏药大喊“贴一张,活到九十九”。阿箬挤在人群里,左耳朵进右耳朵出,眼睛却像探照灯似的扫着四周。
她盯上的地方叫“济仁堂”,门脸不大,灰瓦木门,檐下挂着一串干草药,风吹过来一股子陈年药渣味。店里坐着个女人,四十上下,青灰布衣,手腕上缠着条银蛇镯,盘成一圈,头朝外,像是随时要咬人一口。
这人就是陈三娘。
阿箬早就听流浪时的旧相识提过:百草帮不收打打杀杀的莽夫,专拢那些走投无路的医倌、采药人、贩药脚夫。谁要是病得起不来,只要说一声“求三娘一碗汤”,多半能捡回半条命。但你要想打听点事,就得拿消息换。
阿箬深吸一口气,推门进去。
“掌柜的,有枯心藤吗?”她声音软软的,带着点西北口音,“我娘咳了三个月,大夫说再不治就要‘枯心’了。”
陈三娘抬眼看了她一眼,眼皮都没多眨一下:“枯心藤?那玩意儿早绝了。前年旱灾,陇西山头都被刨秃了,连根毛都不剩。”
“可我听说……有人私下卖?”阿箬咬着嘴唇,“我攒了三个月的嚼用,就为了买这一味药。”
陈三娘冷笑:“你倒是孝顺。可你知道现在一两枯心藤值多少?五十两银子起步,还得看人脸色。”
阿箬低头搓着手:“我不信没人留着。你们这些药铺老板,不都爱藏点压箱底的东西?”
“哟。”陈三娘终于来了点兴趣,“你还懂行?”
“我小时候在陇西长大。”阿箬抬起头,眼神忽然亮了,“那年大旱,村里人吃树皮、啃观音土,最后连死人都不敢埋——怕被人刨出来煮了。我亲眼见过一个老汉,咳到最后,吐出来的血都是黑的,大夫说那就是‘枯心症’,得用枯心藤吊命。”
她说着说着,眼眶真红了。
陈三娘盯着她看了足足十秒,忽然起身,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陶罐,倒出半勺褐色粉末,放进茶碗,加水搅了搅,推过去。
“喝。”
“啊?”
“让你喝就喝,哪儿那么多废话。”陈三娘靠回椅子,“这是枯心藤的灰烬,烧成炭粉,能续三天命。你要是真为你娘好,就带回去给她冲水喝。要是你是来套话的——那你现在就开始演吧,我爱看戏。”
阿箬愣了一下,接过碗,仰头就灌了下去。
苦得她直咧嘴,喉咙像被砂纸磨过,但她硬是没吐。
“行。”陈三娘点点头,“你不装。”
“我干嘛装?”阿箬抹了抹嘴,“我又不是什么大人物,就是个穷丫头,想救娘而已。”
“那你来找我,不是因为听说我能搞到药。”陈三娘慢悠悠道,“是因为你知道百草帮管着南城的消息网,对吧?”
阿箬心头一跳,脸上却笑嘻嘻:“您太高看我了,我就一傻姑娘,哪懂这些?”
“傻姑娘可不会绕三条巷子才来。”陈三娘眯起眼,“也不会一进门就提枯心藤——这名字,十年没人说了。”
空气静了一瞬。
阿箬叹了口气,收起那副可怜样,坐直了身子:“好吧,我承认,我是有点事想问问。但我真没想占便宜,也不想惹麻烦。我只是……想找条活路。”
“活路?”陈三娘轻笑,“你现在走的这条,可不像是找活路的。”
“那您说,什么样的人才配找活路?”阿箬反问,“是有权有势的?还是手里攥着刀的?可我在京城混了一个月,发现最有权的天天装孙子,最能打的反而死得最快。真正活得久的,是那些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、什么时候该递消息的人。”
陈三娘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,银蛇镯发出细微的响动。
“你背后是谁?”
“没人。”阿箬摇头,“我要是有靠山,还用得着在这儿跟你扯半天?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