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无声 (第1/2页)
大雪封门时,轧钢厂接到特殊任务:为边境部队生产一批耐寒弹壳。技术指标苛刻到荒谬,要求在零下五十度保持强度。
会议室烟雾缭绕。新任总工敲着苏联标准手册:“需要添加稀土元素,国内只有包钢有库存。”
采购科电话打遍全国,回复都一样:稀土属于战略物资,需军委批条。
郑干事突然出现——他从五七干校调回来了,臂章换成了“技术革新办公室”。他带来个牛皮纸袋:“天津港扣批进口货,正好是镍镉合金。”
化验报告让人心惊:合金成分波动极大,杂质标号混乱。老赵用镊子夹起样品:“这玩意熔了会炸炉。”
任务压得紧。军工代表天天坐办公室催货,暖水瓶结冰都不走。郑干事拍板:“用!非常时期非常手段!”
熔炼组悄悄做了小样试验。合金入炉就喷溅,炉壁蚀出麻点。三车间主任记录数据时,笔记本被郑干事没收:“泄露军工机密。”
深夜,何雨柱带人查库房。那批“进口合金”的包装箱上,海运标签是手写的,英文拼写错误百出。
真相水落石出:这是沿海小厂走私的劣质料,被海关扣压后本该回炉,却被郑干事通过关系调拨而来。
没有时间揭发。边境已经飘雪,电报措辞越来越急。
小李被从养猪场召回。他盯着合金样品看很久,突然跑向废料场。众人在积雪里挖出半吨锈蚀的炮管——是抗美援朝时退役的老货。
“高镍钢。”小李擦去炮管上的冰碴,“虽然旧,成分稳。”
回炉试验连夜进行。炮管熔出的钢水泛着青光,浇铸时烟气都带甜味。样件送检,低温冲击值超标通过。
军工代表露出半年第一个笑容。郑干事却召开评功会,把自己报成头功。
生产全面铺开。老炮管很快用完,新料跟不上进度。有人发现废料堆少了些铝合金窗框——那是去年盖办公楼剩的。
悄悄掺料试验成功了。铝合金提升流动性,弹壳表面光洁度反而提高。但新问题来了:铝含量超标的弹壳,在低温会脆化。
解决方案出自食堂。老王熬粥时随口说:“掺点糯米就不碎。”小李连夜查资料,发现添加微量锡可改善低温韧性。
锡料比稀土还难搞。厂里唯一的锡锭藏在荣誉室,是当年苏联专家赠的纪念品。
郑干事坚决不同意:“这是外交礼物!”他派人日夜看守荣誉室。
雪越下越大。铁路局通知:通往边境的线路可能中断。最后一批弹壳卡在镀锡工序,工人盯着空料桶发呆。
凌晨,荣誉室报警器大作。保卫科冲进去,发现锡锭完好,但展柜玻璃被割开圆洞——只少了指甲盖大的一块。
调查组封锁厂区。所有工具房被搜查,熔炼组更是重点。老赵的衣柜里找到锡屑,他辩称是焊锡残留。
僵持中,铁路局最后通牒:装车截止今日中午。
镀锡槽突然开始工作——不知谁往槽里投了料,锡液浓度正好。生产线全开,合格弹壳源源不断下线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