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79章 山海喜相逢(第一更,求订阅) (第1/2页)
什么是宾至如归?
从省城到县城,赵六都感受到各个方面的无微不至的照顾,侨办不仅派专人陪同,还委托地方寻找他的家人。
总之,方方面面的照顾简直有些匪夷所思。
这就是宾至如归了。
上午的阳光软乎乎地洒在县城老街上,张红和侨办的一名同志陪着赵六夫妇慢慢走,街上听不见汽车的轰鸣,只有自行车的铃声此起彼伏——人们骑着自行车,车把上挂着布包、菜篮子;有些自行车上的后座偶尔载着背书包的孩子,甚至就连自行车横杠着也坐着孩子。
行人的衣裳多是绿、蓝、黑三色,前胸、膝盖处常见补丁,有些甚至还重迭的补丁。街道两侧的房子也旧,青砖灰瓦的平房歪歪扭扭,墙面上褪色的标语还能看清几个字,木门裂着缝。
“好像还是老样子?就路面平整些了,变成了柏油路。”
赵六走得慢,目光扫过两侧建筑,突然顿住,指着前方一处门面,声音发颤:
“阿秀,你看!这里,这里都没变!跟当年一模一样,你还记得不?”
春秀顺着他的手看去,那是间两间宽的平房,木门上方的木梁带着老木头的纹路。她眯着眼想了想,慢慢点头:
“好像是有点印象……”
“当年咱刚成亲,我特意借了驴车带你进城,就在这张记布庄扯的布啊!”
赵六越说越激动,伸手比划着:
“你说要做件新棉袄,我给你挑了块花布,张掌柜做生意实在,扯一尺让一寸,最后多给了半尺呢!”
春秀往前凑了凑,盯着门面上方的“为民布店”木牌,又往店里望了望,轻轻叹气:
“唉,可惜张掌柜的不在了……”
阳光渐渐升高,街上更热闹了,小贩的吆喝声、自行车铃声混在一起,赵六夫妇的笑声也裹在里面,软乎乎的。
就在这时,一阵急促的车铃声从身后传来,有人大喊:
“赵老先生!赵老先生!等一下!”
赵六和春秀都愣了,停下脚步回头看。张红也转过身,只见一个穿蓝色衣裳的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冲过来,因为骑得太急,刹车时差点摔下来,踉跄着才站稳。
男人喘着粗气,扶着车把,目光在赵六夫妇身上扫了圈,落在赵六身上,激动地说:
“您一定就是海外回来的赵老先生吧?我到招待所时,听说您出来逛街了,好消息!镇里同志刚打电话,说找到您的家人了!”
“我的家人?”
赵六猛地睁大眼睛,身体晃了晃,春秀连忙扶住他:
“先生,不,不,同,同志,真,真的吗?”
“没错没错!”
男人点头如捣蒜,说道:
“你老家是赵庄,父亲叫赵老成,母亲赵梁氏,大哥叫赵大,老二叫赵二,老三叫赵三,还有一个妹妹叫赵兰……”
赵六的眼睛瞬间红了,抓住男人的手,声音发颤:
“真……真找到他们了?我爹娘,他们现在咋样?身体都好吗?”
……
拉达小汽车在土路上颠簸得厉害,车身像被扔进波浪里的铁皮盒,每过一个坑洼,座位上的人都会跟着跳起来。赵六的手不时的攥着拳头,视线紧紧盯着窗外——土路两旁的树光秃秃的,枝桠在风里抖着,迎春的嫩芽带着一些绿意。
“回家了,回家了,终于回家了……”
他嘴里反复念叨着,声音不大,却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。春秀坐在旁边,手紧紧抓着他的胳膊,两人都没怎么说话,只有汽车引擎的轰鸣声和车轮碾过坑洼的声音,在车厢里来回打转。
近乡情怯,赵六心里既有期待,又藏着一丝不安。离开家时他还是个半大孩子,如今头发都添了白霜,不知道家里的模样,会不会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样子。
汽车突然慢了下来,前方出现一个小小的村庄。赵六连忙凑到车窗边,眼睛瞬间睁大——村子里全是低矮的土坯房,屋顶上大都是茅草,只有少数房子有瓦片,有些房子的窗户连玻璃都没有,只用纸蒙着,甚至没有糊纸。村子里的人们穿着打补丁的衣裳,大多是灰扑扑的棉袄,袖口、领口磨得发亮,有的棉袄破了洞,乌黑的棉絮像冻僵的棉虫,从破口处露出来,在寒风里晃荡。
几个小孩追着汽车跑,赤着的脚丫踩在地上,脚底板沾着泥和草屑,脸蛋冻得通红,像熟透的柿子。他们一边跑一边喊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汽车,好奇的目光里带着一丝怯意。
“怎么会……这么穷啊?”
春秀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,她想象过家乡的模样,却从没想过会还是这样——没有像样的房子,没有暖和的衣裳,连孩子都光着脚在冬天里跑。赵六没说话,喉咙里像堵着东西,心里又酸又涩。离开家时,家乡虽然也穷,可他总觉得,这么多年过去,日子总会好一些,可眼前的景象,却出乎他的想象。
汽车又颠簸了十几分钟,终于在一个村口停了下来。赵六推开车门,一股寒风瞬间灌进来,带着泥土和柴火的味道。他抬头望去,村口站着几个人,有穿干部服的,也有穿普通棉袄的村民,都朝着汽车的方向望过来。
干部们穿着相对整齐一些,但膝盖肩膀大都也有补丁;村民们的棉袄更破旧,有个大爷的棉袄前襟破了个大洞,乌黑的棉絮露出来一大团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